《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自从上映以来热度一路飘红,层层破圈,目前已经斩获超124亿人民币票房(约合17亿美元),将过往的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长津湖》57.75亿人民币)和全球单一市场电影单片票房纪录(《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北美票房9.36亿美元)大幅甩开。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上的“升国旗”式爬坡还在继续。即使单看眼下的成绩,在几乎只仅凭借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哪吒2》已成为全球影史票房第八电影、影史最卖座动画电影——这是令无数国人和各大外媒惊掉下巴、直呼不可思议的票房奇迹。
海外票房占比远低于国内,是老外打压还是市场惯性?
在巨大的票房成功之下,《哪吒2》也引来了诸多讨论。在肉眼可见的数据面前,“国内票房占99%以上”“没有全球影响力”“国人自嗨”等话题再次被拎上舆论场……
其实围绕着这一类型的网络观点,早在八年前《战狼2》创造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的时候就已经吵过一轮了,当年吴京的反驳也有一定说服力——国人买的票也是票,没必要因为“外国人不看”就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不行。
毕竟国产电影眼下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好本国观众,最大化满足本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在好莱坞仍统治全球大多数电影市场、国产片出海历程方兴未艾的当下,《哪吒2》能仅在国内单一市场就获得可与好莱坞超级大片全球票房比拟的商业成绩,已经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电影乃至文化市场的巨大容量,以及中国动画工业的飞跃式进步,值得庆祝。
不过话虽这么说,无论是《哪吒2》的“精神股东”,还是盼望中国文化输出实力增强的普通网友,肯定也不可能完全不关心海外票房。目前《哪吒2》已经在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市场亮相,许多国内媒体也都在报道“上座率不错”或“群众呼吁加场”之类让国内网友觉得“《哪吒2》在国外也很热”的消息。
但热不热最终还是得看数据说话,当部分网友发现《哪吒2》的海外票房确实不算太高的时候,“洋人打压不给排片”或“耍阴招破坏放映”之类的猜想也浮上水面,很多讨论也随之变味。
这个问题无需诉诸立场,很多误解其实是由讨论者对全球电影市场的了解不足导致的。废话不多说,在详细分析之前,先下三点结论:
1. 《哪吒2》目前的海外表现,已是近十几年来纯内地影片的最佳,在北美等市场上座率不错,但场次较少,未达到“出圈”水平。最直接的原因是发行方力量不足且缺少经验、营销投入不够、本地化不足(字幕不完美,没有英语配音)等等,“市场惯性”比“打压”更有解释力。
2. 全球各个电影市场之间的壁垒很高,仅有好莱坞巨头能打通这个壁垒。体现在票房数据上,除了好莱坞电影能在美国之外获得巨额票房收入之外,其他文化强国的商业电影都高度依赖本土市场——不是中国电影不行,是除了好莱坞都不行。
3. 在以上两条的基础上,以后的国产电影如果想要真正开拓海外市场,应当仔细研究这次《哪吒2》在出海战略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不力之处,提前谋划海外发行——当然,根本之策是要大大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辅以恰当的文化出海战略,逐步提升海外受众的规模。
想要在全球市场抢好莱坞的饭吃,不能搞“速胜论”,需要很长时间的耕耘。
海外票房数据:澳新出色但北美难啃
根据猫眼专业版统计,目前《哪吒2》海外总票房已突破1200万美元,虽然和2000年代《卧虎藏龙》《英雄》以及《赤壁(上下部)》过亿美元的海外成绩无从比较,但已经和《流浪地球2》(海外票房约1300万美元)相仿,是近年来纯内地出品电影的海外票房高峰。
需要说明的客观背景是,《哪吒2》眼下已亮相的海外市场还很少。影片现由华人影业(CMC)在以下市场发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四个大洋洲国家,以及北美(而网上流传的马来西亚、希腊等市场均未上映)。未来如果能在更多市场上映,成绩还将有显著进步。
先看体量较小的澳新。由于华人数量较多且相对聚集,《哪吒2》在国内的热度很自然地传导到了这两大市场:据Numero统计,影片2月13日在澳大利亚上映,首周末四天报收235万澳元(约合150 万美元)列周榜第三,预售票房甚至优于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4》;在新西兰,《哪吒2》首周末四天报收58万新西兰元(约合33万美元)列周榜第三,四天就成为该市场历史上仅次于《卧虎藏龙》和《英雄》的华语电影。
当然,澳新市场的体量还是相对较小,北美才是目前《哪吒2》上映市场中的大头。
根据目前粗报统计,在开画最高751馆的情况下(作为对比,《美国队长4》开画超过4000馆),《哪吒2》首周四天(包含本周一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北美票房约为960万美元,已经超过2013年《一代宗师》的659万美元,成为2006年《霍元甲》(北美票房2463万美元)以来北美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
(转载自豆瓣用户“FilmMovie”的个人统计)
然而《哪吒2》在北美的票房成绩虽然出色,最终成绩有望冲击2000万美元,但对比近十年来其他真正能谈得上“大获成功”的外语电影,还是有明显差距。
韩国电影《寄生虫》,日本电影《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哥斯拉-1.0》、《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北美票房均为5000万美元左右,而《咒术回战 0》则为3300万美元,分别可见奥斯卡获奖电影、日本二次元、怪兽IP在北美的强大影响力。
国内超高热度出乎意料,海外发行准备和经验都不足
《哪吒2》为什么不能在北美复制世纪初《卧虎藏龙》《英雄》两部武侠大片(北美票房分别为1.28亿和5370万美元)的成功,抑或是追上《寄生虫》或《鬼灭之刃》的影响力?这其中既有文化壁垒难破的客观原因,也有海外宣发投入不足、本地化不到位的主观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哪吒2》在国内的票房奇迹得到了西方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但新闻归新闻,在中国神话IP不为西方观众所熟悉(和日本动画不同)的情况下,提升影片在大众市场中的辨识度,需要在营销宣发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经济成本,而《哪吒2》没有。
要知道,好莱坞自家A级大片的本土宣发投入大多在5000万美元以上。《哪吒2》在国内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迅速拉高了国人对海外票房的期待,但出品方光线和海外发行方CMC事先不可能料到影片的热度会到达这种级别,还是按原有的计划以常规规模按部就班发行,这就造成了《哪吒2》海外发行策略和群众高期待值不匹配的问题。
一来没有大规模海外发行的经验,二来没有“即使拿出国内赚的钱出去赔一些也可以”的魄力进行投入,《哪吒2》只能靠线下游说和华人观众倒逼影院加场来扩大放映规模,效果终究有限。
其实从《哪吒2》“没做英语配音”这一个决策就可以看出:本片还是没做好大规模开拓非华裔观众的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北美院线骤然加场到好莱坞大片的级别,也不现实。
这不是因为《哪吒2》不好看——目前本片IMDB评分为8.3,Letterboxd评分为3.8/5,烂番茄“爆米花评分”为99%,即使排除海外华人打分,所见的外语评论也几乎是清一色好评——而是由于海外电影市场自身显而易见、难以撼动的惯性使然。
市场惯性使然,除好莱坞外都难以突破壁垒
上文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北美市场。说实话,北美作为好莱坞的大本营所在,电影市场份额几乎完全被英语电影占满,院线长期依赖好莱坞分账模式,对非英语电影的宣发资源分配保守,想要闯出一片天地难之又难。
那《哪吒2》如果想“出海”,选择北美之外的其他市场发力,又是否可行?答案是“依旧很难”。因为目前全球大多数电影市场的格局,是好莱坞大片霸榜、少部分本土爆款散落其中,第三国作品想要脱颖而出,难度可能不亚于非英语电影在好莱坞成功!
这首先就要说到电影行业的市场特征:各国各地区的院线电影市场属于“高壁垒市场”,并不是你的电影好看,就必然能在海外大卖。目前只有发行能力强大的好莱坞,能做那个打通全球市场的玩家。
这点通过观察其他文化产业,以及其他文化强国的电影产业,就不难得出结论:为何韩剧席卷世界,但韩国电影却只有少数基本盘较低的亚洲市场?为何许多小国都能开发风靡全球的超级游戏,但全球化大片仅有美国一国可以出品?
因为剧集有流媒体,游戏有主机商店、Steam、IOS、安卓应用商店等相对公平的全球统一平台可供用户自主选择,而电影的发行没有相对平等的线上一体化平台,必须在物理世界解决问题,因此极度依赖长久的文化消费习惯培养,全媒体矩阵营销,以及各类利益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也因此,除了底蕴深厚的好莱坞巨头之外,其余国家商业电影的影响力,都很难越过文化、资本和发行经验的巨大壁垒:大热的法国、韩国、土耳其电影或许可以通过本土影响力外溢,在周围市场获得一定成绩,印度电影或许可以在英美和中东取得稳健的票房,但上限有限。难以突破“区域性强、全球性弱”的困境,核心在于缺乏好莱坞那一套整合制作、发行、营销的生态系统。
而且,由于好莱坞占据了先发优势,驯化了全球观众的文化趣味和接受习惯,其他国家的电影工业就更难冲破这事实上的寡头格局,因而不可能面向全球制作商业大片,因而完成不了“持续出品热门商业大片—培养观众—继续产出电影”的高位良性循环,因而就更不可能动摇好莱坞的统治地位,这是一个负反馈循环。
那么落到《哪吒2》的例子上,即使在北美之外那些相对壁垒不那么难冲破的市场,面对那些几乎不在院线看中国电影、对哪吒没有认知度和情怀加成、反而对好莱坞IP如数家珍的观众,《哪吒2》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投入资本做广告和地推、联系本地KOL做商单推广、邀请本地明星做配音、和本地院线交涉拉扯……
更要命的是,即使耗费精力和财力做完这一套宣发动作,结果也不必然成功,很可能赔本赚吆喝;而像《哪吒2》这样具有足够体量和质量的电影,需要以同样的宣发力度“吆喝”五部以上,非华裔观众才能对“中国商业电影”形成稳定的认知,进而成为稳定的潜在观众——但《哪吒2》的成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之后国产片的海外推广具备了成熟完善的操作经验,也很难有另一部《哪吒2》级别的大爆款可供吆喝了……
归根结底,这次的光线和CMC海外发行的力度和雄心都不足,在海外的发行思路还是“服务好(华裔)自家人”,有这样保守的思路在,就注定只能在海外吃点“蚊子腿肉”,而不可能把《哪吒2》的海外市场做到和好莱坞大片一个档次。
未来国产片出海怎么办?
当然,如果《哪吒2》没有在国内取得如此现象级的票房成功,网友也不会那么关心影片海外成绩的高低,这也可以算是“幸福的烦恼”。如果站在春节档之前的节点上看当时惨淡的电影市场,根本还想不到国产电影如何输出的问题,整个行业能否“活下来”都不好说。
这也提醒我们:《哪吒2》并不能让行业直接“从ICU到KTV”,反倒证明了过往的国产电影工业根本连国内观众的需求都还没充分满足,在这样的贫弱现状下大谈“出海”,未免有些奢侈了。
不过文化输出终究是一条早晚都要走通的道路,整个行业也有必要提前做好系统性的出海规划。
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好莱坞在海外发行网络方面形成垄断的经验。好莱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全球化其实不过三十余年,美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换取开放电影市场,好莱坞借奇观大片席卷全球市场,树立品牌价值,开启真正的寡头化之路。
在这一扩张过程中,好莱坞采取的其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部分让利以获取市场(好莱坞电影海外票房分账比例低于本土,在中国内地仅有25%)、成立海外分部介入本地影片制作发行(如日本华纳兄弟)等等。从上游到下游,从影院内到影院外打出一整套组合拳,才有好莱坞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覆盖200余个国家的院线、流媒体与衍生品渠道,成为霸主的今天。
这样的进度,中国电影短期内不可能复制,但并不是没有先进经验可以学;同时,在华语电影自己的输出史上,也不是没有前辈的脚印可以参考。
比如注重文化相近市场和线上流媒体的作用。2008、2009年《赤壁》上下部日本票房合计高达100亿日元,港片在上世纪曾有东南亚和日韩的很大票仓。这些过往成功的出海经历至少可以说明,让日本、韩国、大马、越南、泰国这些国家的观众为中国电影买单,总比向西方和非洲输出更加容易。
眼下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虽然不好,但其他流行文化在区域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先通过流媒体出海“倾销”中国文化产品培养受众,随后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北美和澳新华人聚居区形成电影领域稳定的中等规模发行模式,同时通过国内已经很流行的新兴媒体营销模式巩固基本盘,一通操作下来,不求绝对的票房体量,只要能站稳脚跟,就是胜利。
如果在文化亲和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海外小市场,政府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等文化交流框架与其他国家协商,寻求放宽中国电影进口配额与放映限制,配合国际化、规模化的宣传攻势,植入中国文化IP乃至电影品牌的形象。
当然,通过参股甚至收购海外院线(如万达收购AMC),乃至通过让利分账或极低买断价格”倾销“的方式,也可能会给中国电影出海带来一定便利。
不过关于发行和营销的经验教训,其实还都属于“策略”的范畴,它们有助于开拓海外发行渠道、创造客观环境保障,但前提还是得有产出稳定且易被全球观众接受的好电影,否则营销发行也都将是无米之炊。所以修炼内功、提升国产商业片的整体水平和产出效率才是关键所在——毕竟仅靠一部《哪吒2》,不能让外国观众认可、习惯中国电影。
从另一个角度同样能说明问题:目前外网对《哪吒2》的好评多集中在场景、特效、打斗等外在的“皮相”上,有多少外国人,能理解并接受影片的故事灵魂和民族文化符号呢?
不同于世纪初《卧虎藏龙》《英雄》建立在老外长期接受中国功夫片熏陶、认可功夫文化基础之上的票房成功,新时期的中国大片,显然还没有树立起足以打破文化壁垒的普世化产品形象和情感共振——而这正是好莱坞最擅长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还要走很远很远。